140.6万人次!宁波这些地方,火热!预测今天更火
2904 2025-05-12 13:33
近年来针对米酵菌酸的检测报告比较少见,因此米酵菌酸的检测方法也比较缺乏。现在主流的检测手段有高效液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荧光层析法。
2.2.1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
针对米酵菌酸化学特性,分子易保留于酸性环境,因此在色谱行为上,采用反相固相法,酸性流动相,使其保留增强,出峰时间推迟,峰形对称性更好。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GB5009.189-2016[6]中色谱条件采用反相固相法,水用冰乙酸调p H至2.5,进样量为20μL。苏永恒及侯佰立的高效液相色谱测定米酵菌酸均采用了此色谱条件,值得一提的是,侯佰立实验中对流动相进行测试,发现在流动相比例为78︰22,峰形对称尖锐。此检测方法进样量大,导致基质效应明显,易受样品基质干扰致使定性定量出现偏差。基于高效液相色谱,李红艳等研究极管阵列检测器结合固相萃取法快速测定食品中米酵菌酸残留,紫外检测器根据保留时间定性,检测结果可能存在假阳性,极管阵列检测器,通过保留时间和光谱扫描定性实现样品定性,比以往的高效液相方法精确简单,而又比液质法廉价,易于普及。液相色谱法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当样品中标物浓度较低时,经常检测不出来。
2.2.2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
高效液相色谱法受基质干扰较大,液质联用法样品前处理简单、进样量小、大大减少试剂消耗量、灵敏度高、且兼分离、定性(分子结构信息)、定量为一体,缩短了分析时间,是现在科学研究中主要的检测手段。液质法检测米酵菌酸,色谱中大部分采用酸性流动相,比如0.1%甲酸溶液-乙腈、乙腈-0.1%甲酸的10 mmol/L梯度洗脱,配合反相固相法进行分离。质谱中,均为电喷雾离子源(ESI)、负离子模式、多反应监测(MRM);在二级质谱中,针对米酵菌酸的结构特性及官能团电离稳定性,大多数研究者选定m/z 441.3、m/z 397.2、m/z 485.1为定性离子或定量离子。值得关注的是,周鹏等[7]在对米酵菌酸的研究表明样品进样量在5u L以内时,进样量与目标物响应值呈线性关系,再次增加进样量,对目标物响应值的提高量越来越少,因此选择2 u L进样量,值得参考。曾雪芳等采用UPLC-MS/MS测定米粉和河粉中的米酵菌酸,色谱条件为使用混合型阴离子交换柱,以0.1%甲酸为流动相,其研究结果表明在酸性流动相中。米酵菌酸色谱峰峰型更好,质谱响应更强。
2.2.3 免疫层析快速检测法(ICA)
免疫层析法的原理是将抗原或抗体包被于固相载体硝酸纤维膜上,检测时将样品加到试纸上的样品垫,样品在毛细管作用下前移与标记探针相互作用形成复合物,可通过肉眼或对借助信号采集仪器对显色结果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
张小波等人使用荧光层析法开发了米酵菌酸荧光定量检测卡。其原理是以米酵菌酸-牛血清白蛋白偶联物作为检测卡的包被原料,放置于硝酸纤维素膜上,然后将上海优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自制的BA单克隆抗体与时间分辨微球标记放入微孔中,包被后的膜和标记后的微孔组装成快速检测卡。该检测卡的有效检测范围为1~100 ng/m L,可实现米酵菌酸现场快速定性定量检测。但该方法制备检测卡步骤复杂、成本高,市场需求不足以支撑,现在还没有量产。
3 总结和展望
米酵菌酸耐热性极强,任你煎、炸、煮、炖都不能破坏它的毒性,而其致死率极高,因此在生产环节、销售环节的检测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国内米酵菌酸的试剂盒方法仍然十分缺乏,等待研发。今后,为实现更方便快捷、定性、定量、现场检测的要求,还应在将胶体金、酶联免疫、免疫层析等快速检测方法与现代分析技术相结合研究开发新型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方面努力。
声明:本文所用图片、文字来源《广东化工》,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与本网联系删除
相关链接:米酵菌酸,提取液,氨水